今年4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方案中描绘的上海未来引人遐想: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全面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新型基础设施成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效治理的重要支撑。在“新型智慧城市”与“新基建”背景下,申城市民心目中的“未来社区”什么样?对于自己居住的小区,有哪些设施和服务是必备的?申城的众多老小区,又该如何与未来社区融合发展?
智能快递柜何时成“标配”
“我们小区今年3月底刚交房,这样的新小区竟然没有配备快递柜。”双十一来临,小区快递投递量猛增,家住普陀区某小区的业主高先生通过上观新闻后台建议,小区应该尽快引进智能快递柜。
根据高先生线索,11月17日,记者来到该小区探访。小区西门口进出需要“刷脸”。记者尝试了一下,闸机屏幕显示为“未注册人脸”,将记者拒之门外。高先生告诉记者,人脸识别门禁几乎覆盖小区各个出入口,外人很难进入小区,比较安全、方便。
相比之下,快递投递领取则“原始”多了。高先生带着记者来到小区东北角的物业用房,底楼一间10余平方米的房间被改造成“快递临时存放室”。只见10个货架摆了一圈,每个货架上贴有楼幢号码。一名保安坐在存放室值守,他说,临时存放室可以代收快递,平时晚上8时前业主都可以来取,最近双十一期间,取件时间延长至晚上10时。对于物业提供的代收服务,不少业主并不“领情”:代收点距离小区中部、南部业主较远;有的快递员直接将快递送到代收点,连个通知也没有;晚上8时关门,下班稍晚些便来不及……业主们认为,相比之下,智能快递柜更好用。而早在今年4月,业主们就要求管理小区的物业进智能快递柜,但至今没有进展。
智能快递柜成为社区“标配”还有不少路要走。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记者看到为小区添设智能快递柜、智能取物柜的呼声较集中,不少小区正为无法引入快递柜而苦恼。
实际上,小区一旦交付入住再引入快递柜,常会因选址矛盾、运行噪声及需要经过业主大会投票表决等复杂程序,遇到阻力和障碍。因此,智能快递柜、智能取物柜未来应该成为新建小区交付的标配设施,纳入住宅设计规范预留空间、预装设备,而不是等建成后再引进。
解放日报
原标题:快递柜、充电桩,小区“新基建”缺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