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递末端配送整体上仍处于向欧美学习的阶段,并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快递末端配送服务。
2010年,中国邮政投放运营了中国第一台智能包裹投递终端;2012年,三泰电子推出“速递易”业务,在小区、写字楼、学校布放快递柜;2016年,东城电子基于PackRobot独立研发出中国版超大型包裹自提柜;2018年,迅泰科技推出太阳能移动快递柜;2019年,我国主要城市智能快件箱投放数量达到40.6万组,箱递率超过10%。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快递柜使用国家。
国外快递柜的投资方式主要有政府投资、物业投资和快递企业投资。
政府投资的快递柜属于公益属性,不向公众收费;
物业投资的快递柜使用费包含在物业费中;
快递企业投资的快递柜主要是自用,成本内化。
中国快递柜的投资方式主要由第三方投资,开放使用,政府及物业的介入度较低,2020年快递企业自投自用的情况明显增加。
2017年,菜鸟网络、顺丰速运开始在国内测试类似于DHL使用的City Hub、Container、Cubicycle等设备,但到2020年仍未有实际落地应用。经调查分析,无法落地的原因主要在于:
①货箱容积不理想,新型交换箱的配送效率不及当前中国使用的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
②设备购置成本较高,无法起到国外快递企业降本增效的目的;
③对现有流程改动大,存在优化风险,DHL新型配送系统需要City Hub、Container和Cubicycle三部分硬件及相应软件系统支撑,而非局部改善。国外的工具创新可以借鉴,但不宜照搬使用。
经过10余年发展,我国快递驿站数量已经超过10万个,广泛分布在社区、学校、商务区等地方。
近几年,地产物业公司也开始研讨、布局快递柜、住宅包裹投递箱,无人机、无人车等无人化配送装备开始在配送领域显露头角,三方代派、共同配送发展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