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邮政局最新数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已经建成的智能快件箱超过40.6万组,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均已投入使用,其中通过智能快件箱投递的快件占快件总数的10%左右。意味着2019年全年快递业务量630亿件,其中有63亿件是通过智能快件箱投递,其作用不容小觑。
虽然顶着快递、电商巨头的光环,但智能快递柜成本高昂、连年亏损的局面仍未扭转。据36氪报道,一台智能快递柜一年的投入和运维成本共计在10万元左右。而快递员收费以及广告、电商等附加业务收入总和并不能完全覆盖其成本。
近日,作为智能快递柜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丰巢宣布将推出“收费模式”。即用户如需使用丰巢收寄则将按小时、月或季进行收费,但不强制。此举主要是为了督促用户及时取走包裹,减少部分滞留件,提升快递柜使用率提出来的。可以看到,虽然此次收费并不高,如按照季度收费12元标准测算,平均每天仅需0.13元。但调查发现,大多数用户及配送员似乎并不买账。认为免费保管12小时,时间太短。同时随着末端可替代模式的增加,用户可能会选择其他代收点如菜鸟驿站;或要求快递员送货上门或二次派件等。此外,配送员也将不得不挨个电联,否则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费,可能会导致投诉现象的发生。
此前,国家邮政局在出台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中已明确规定,对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将快件投入智能快件箱等不规范行为,用户可以进行投诉或者举报,邮政管理部门将依法予以查处。
尽管当前快递柜尚面临盈利模式痛点,丰巢收费行为似乎也在意图填补其成本缺口。就在丰巢快递柜启动超时收费的同时,顺丰又披露了丰巢收购中邮速递易的计划,这意味着,丰巢的市场占有率将提高到近7成。本文暂且不去评价其收费行为和收购行为将会带来什么影响。但可以预见,通过本次疫情对“无接触配送”消费习惯的进一步培养,智能快递柜或将迎来一定程度上的转机。
目前,国家邮政局以及各省市局、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和部署智能快递柜(箱)的发展。如国家邮政局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中就提出将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公共服务站等纳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实现“六进”,即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商厦、进农村、进交通枢纽场站。上海局会商地方政府部门,从新建小区同步配套建设智能投递设施着手,共同推动智能投递设施建设。浙江省印发《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其中也明确提出加强邮政快递末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可以看到,政策的推手是明显的。对于整个快递行业而言,智能快递柜的加速布局,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末端配送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扩大商业模式的增长空间,形成完善、良性的成长模式。
未来,随着“无接触配送”场景的不断出现以及“在线经济”的不断推进,智能快递柜或将再次迎来风口。在疫情期间或结束后,以智能快递柜为主的新型快递末端模式有望继续扩大“无接触配送”服务的占比。据安信证券分析认为,“在政策和资本的驱动下,快递柜投放以及快递入柜率将迎来快速提升,预计到2023年快递入柜率将达到30%,快递箱保有量超200万套,设备市场规模超500亿元。”
相关阅读
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直接收入和隐性收益
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智能快递柜能否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