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规范化
服务规范建立,快件直接入柜有法可依:《智能快件投递服务管理规定》在原有基础上应在快递柜达到一定密度下,允许快递投送直接投柜,让直接入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从政策上引导快递柜的高效利用。但这也对柜体运营商提出了考验,即:布网密度一定要能满足客户需求,这需要各方利用其上游大数据能力合理规划柜体铺设。研究院预计未来将会出台更多的寄递规范要求进一步引导终端消费者使用快递柜,从而提升快递物流效能。
箱体地址化
属性升级,快递柜或成为投递目的地址。
研究院认为随着快递柜的公共服务属性的确立,快递服务的进一步升级,快递柜将从快递代收点升级成为快递投递目的地址。因此,快递柜将会获得统一的地址编码,方便与客户选择、快递公司投递,而且,快递柜地址与住户地址应有相应的映射关系,提升快递柜的使用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
运营去中心化
运营主体多元化,现有快递柜平台或需重定位。研究院认为,未来快递柜作为公共基础服务设备,新建楼盘或将由地产公司直接采购,其模式与邮政信报箱一致,从而运营方由物业承担。对于已有楼盘,其运营也将从快递柜运营商转移至物业公司,实现本地化自运营。另外,研究院也认为依靠加盟发展而来的中国快递物流体系,也为快递柜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如何利用社会资源来完成此类民生基础设施的建立,仍是当前快递运营商应思考的问题。因此硏究院认为,未来运营主体可能将从物流公司转移至社区化的物业团队或第三方,运营主体去中心化,从而降低业务推广对于单一的资本依赖性。
盈利多样化
研究院认为,快递柜运营公司的盈利多样化主要向两个方向:向下沉淀、向上集成。
向下发展社区服务平台:研究院认为,以快递员收费为主,广告为辅的模式将在未来两年内被根本改变。首先,作为强价格敏感性群体,快递员很难提供更多收入给运营商:其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种其应向公众收取费用而非快递员;最后,随着无人化加速未来将有更少的快递员完成配送,也就意味着以代收为主的收入将进一步减少。因此,研究院认为未来增值服务才是其盈利的主要部分,得力于其上游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强大平台优势,快递柜仍是一个优秀的切入口。研究院预测,当前快递柜运营商未来将成为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与数据赋能商,充分利用本地化优势,做大做强形成社区服务能力平台
向上集成,快递柜或成为快递服务末端创新派送模式载体,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现有落地配送网络架构革新:末端派送科技集成。
功能扩展,或革新现有快递服务网络规划、拓展服务覆盖。随着快递柜的功能进一步的拓展,其在物流网络构架中的地位将不断上移。研究院预测,由于市区内网点的租金成本与管理成本逐渐上升,快递柜将集成部分快递网络终端网点的功能,低廉的管理与租金成本或许对现有的快递网络架构产生新的变革,快递企业将会与更多的线下实体进行合作,通过无人设备逐步取代现有网络组网方式。
高度无人,未来将集成无人车、无人机,快递柜或成末端无人化集成配送站:快递柜将成为未来快递服务末端的科技终端的社区枢纽站。作为标准的物联网智能化、无人化物流技载体,在智慧社区的发展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邮速递易、顺丰均推出了大型集成快递柜为未来快递物流智能化、无人化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研究院认为不仅仅在城市内场景,集成快递柜也会应用至偏远地区、岛屿等传统公路运输无法配送区域,使用无人机等方式,如DHL的应用模式,将分拣、配送集成一体
制造模块化模块化
标准化制造,充分降低落地与运营成本。尽管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与新生产商进入,快递柜生产制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降低,但当前整机焊接制造模式仍有改善空间。由于快递柜市场快速扩张,各生产运营商需要有快递落地能力,与此同时,由于快递柜的高使用率,其需要高效、高质、稳定的运行,这也考验着各运营商的运维能力,如何保障快递柜的可靠运行,仍是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研究院认为标准化、模块化设计与生产或为一个可行的方案,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基于研究院对于快递柜运营本地化趋势的研判,快递柜模块化、标准化生产可为本地化维护提供基础:2、为快递柜本地化扩容、敏捷落地提供了较好的硬件基础。而且,作为未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之一,快递柜仍需要标准化与模块化行业规范。因此,研究院认为作为生产、运营方应从民生与行业需要的角度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升级制造模式,保证快递柜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潜力。
综上,研究院认为随着智能快递柜的公共属性确认,快递柜的下半场将不仅仅是各方资本的角力,更多是模式的竞争,谁的模式成本最优、最具有可持续性,或许谁就是智能快递柜战场笑到最后的人。